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大动态 >> 正文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政府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报告

 【发布日期:2010-10-08】 【字号: 】  【关闭此页


  
  9月28日,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省政府 《关于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对我省“后重建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高度评价:成绩巨大,振奋人心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道明对报告深有感触。他说,两年来的巨变创造了人类救灾和重建史上的奇迹,提升了我们党和国家在全世界的光辉形象。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空前和谐、蒸蒸日上的四川展现在人们面前。
  “速度快,质量高,面貌新,配套推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永祥认为,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再造工程,灾区住房、城镇、农村、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精神等方面的重建工作全面展开,取得了辉煌成果。
  报告显示,今年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4.8%,比全国同期高出8.2个百分点,其中6个重灾区的产业发展水平超过震前。“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恢复重建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加速度’。”甘道明说。
  交通建设是四川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报告显示,我省在建和已建成的公路在全国排名前列,在建公路里程全国第一。“灾区重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亮点。”委员们表示,报告里所讲的与他们在灾区看到的情况一样,令人满意。
  杨国安委员认为,报告振奋人心,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取得了巨大成绩,创造了人间奇迹,凝聚了全国人民、四川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心血和汗水。“一般灾区的重建也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令人振奋。”列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黎萍说。
  向玉明、文敬委员认为,省委省政府灾后重建成绩巨大,振奋人心,向全省、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彭述明委员表示,四川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形势喜人,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符合我省实际,展现出强烈的机遇意识,实干的工作作风。
  坚持民生优先,在大力推进民生项目重建的同时,把妥善安排灾区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作为当务之急;尊重群众意愿,在重建方式、重建选址、户型设计、工程监理、土地流转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突出群众主体,让群众在恢复重建中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监督……“这些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不少委员建议。
  出谋划策:“后重建时代”灾区如何持久发展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不等于重建任务已经全面完成,现在绝不能松劲,要继续抓好灾后重建工作。”随着灾后重建临近尾声,灾区经济社会进入“后重建时代”,灾区美丽的新生活“画卷”如何长久保持?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提出意见、建议。
  “报告说,要让灾区人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我看还应加上一句:挣上好票子。”向玉明委员说,灾区的美丽要靠生产发展才能持久。他建议,省政府结合扶贫工作认真抓好产业恢复重建,扩大产业吸纳灾区群众就业的能力。余斌、杨安民等委员认为,下一步应重点提升灾区产业发展水平,恢复过去的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产业。
  王抒祥委员十分关注产业园区的布局问题。“为避免造成灾区新建产业园区的闲置浪费,有必要对产业园区发展方向作出规划,并且应由省政府全盘规划,不能局限于一县一市。”
  “地震使灾区地质环境发生了改变,后期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将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陶生元、封希德、邓剑、刘家铎等委员建议,灾后重建要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继续加大对灾区生态修复和土地整理复垦等工作力度,切实做好对基层群众的防灾减灾专业知识培训。“只有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安全有序的生产生活。”
  刘海金、彭述明委员建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灾后重建项目特别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项目的监管,在人员和资金上给予支持,确保设施有效运转,充分发挥作用。
  甘道明、王书斌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抢险机制,逐步从单向应急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从事后应急处置向注重事前预测、预警、预防转变,从单纯依靠政府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应对转变,不断提高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灾区‘硬件’重建已做得非常好,‘软件’重建还需下大功夫。”王书斌、向玉明、阿什老轨委员呼吁,注重灾区文化精神家园重建,特别是要转变灾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陈华江委员建议加强心理引导,使灾区群众振奋精神,奋发图强,同时对伤残群众生活作出妥善安排,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