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帮助联系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问题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通过持续近七年的精准扶贫行动,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响之际,石棉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继续坚持扶贫脱贫“六个精准”,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帮扶,确保已脱贫的群众稳定脱贫成果,为实现脱贫攻坚最后的一步之遥矢志奋斗。
让酒香味飘出去
产业扶贫是增强群众发展的活力源泉。几年前,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双坪村2组贫困户王友国建起了自己的酒厂,生产出了高粱、小麦等品类的粮食酒。
“酒厂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现在地窖储藏的白酒就有3万多斤,虽然乡村组干部都在积极帮忙宣传,但是在这山沟沟头,乡外来买的人很少,更别提县外来的人了,根本就卖不了多少,这该咋个办哦……”王友国一脸忧愁地说道。
“要让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我们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责无旁贷。”为解决白酒销售难题,新民乡联乡包村领导、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莉组织双坪村“五个一”帮扶力量小组想办法、出点子、寻路子,帮助王友国在新民乡海尔集镇租赁了一间30平米的商铺,专营粮食酒和土特产,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销售渠道,提高了经济收入。同时,在原生态、纯粮食方面大做文章,动员人大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帮助宣传,引导客户线上订购;线下主动帮助联系有意向的单位、企业订购,拓宽销售渠道。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的宣传,局限在山沟沟里的酒香味飘出了新民,飘出了石棉,打响了“品牌”,让更多人品尝到了深山里的美酒。
让贫困户稳收入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组织、引导、帮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县人大机关帮扶干部陈文超入户走访联系贫困户雷永福,了解到他近两年因患病需长期服药,无法做重体力活,家里上有80多岁的老父亲要赡养,下要抚养才上小学的女儿,家庭重担全落在他妻子身上,指着点庄稼和低保收入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自力更生才能彻底根治贫困。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组织包村领导、村组干部一起想对策,商量出帮助雷永福就近务工的帮扶计划。通过大家多方打听、收集用工信息、向用人单位企业积极推荐,最终在泸定板厂沟电站为他找到了负责看水位、打捞杂草的工作,每月工资2000多元,使这个家庭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我因身体问题干不了重活,也不能出远门挣钱,在这个电站干点轻松活儿,一年能挣两万来块钱,家庭负担减轻了,生活好也好过多了,真心的感谢人大和乡上领导们对我家的关心和帮助。”在入户走访时,正在家休息的雷永福感激地说道。
让乡村靓起来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培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从户到村干净整洁的新风气。在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帮扶下,双坪村以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为抓手,以整治贫困户人居卫生为突破点,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树立卫生意识、环境意识,使群众养成“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被”的个人卫生习惯,共同维护村上公共环境卫生,促进群众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逐步转变,“等、靠、要”和安于现状的思想不断弱化,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让群众从“要我搞卫生”变“我要爱干净”。
“现在扶贫政策好,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也通了,人大干部们经常来我家帮助打扫卫生,手把手教我们卫生常识,现在我们每天都会叠被子、扫院子,把家里规置巴适,家里干净了,看起来就是舒服,住起也更舒服……”脱贫户伍仕莲说道。
房前屋后乱堆的杂物不见了,院子旁粪便满地、污水乱倒的现象不见了,生活用品乱堆乱放的情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专用杂物间、干净整洁的院子、规范有序摆放的物品……伍仕莲家的变化就是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联系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后,双坪村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村容村貌越发靓丽,呈现出了脱贫奔康的新气象、新风貌。
自2019年初,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的贫困村调整到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以来,常委会机关17名帮扶干部经常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200余次,帮助实现贫困户就近务工10人,开展黄果柑、猕猴桃、枇杷等技术培训2100人次,帮扶发展鸡苗产业320只,协调落实产业发展资金15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协调相关民生项目和建设资金,进一步夯实双坪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巩固提升帮扶成效,促使群众实现有尊严的脱贫、可持续的致富、惠子孙的奔康。(石棉人大 邓燕)